精选句子,经典说说就在传媒心情网

心学王阳明最经典两句话【精选256句】

目录: 说说大全 2023-02-07 22:48 网络整理

1、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3、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4、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7、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8、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9、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0、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2、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3、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14、知善知恶是良知

1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6、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7、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1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9、“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20、为善去恶是格物

2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2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3、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4、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25、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每一句蕴藏着涵养与智慧,令人受益无穷

26、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27、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8、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29、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王阳明躺在石棺里面悟道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晚上。一个闪电一声惊雷,冲天直接劈下,王阳明,顿时坐起,哈哈大笑。因为他这一刻彻底的顿悟。用武侠小说的一句话就叫做任督二脉突然之间被打通,心灵和身体都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样恍然大悟,悟道成功。

30、有善有恶意之动。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3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33、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3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35、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6、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37、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38、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39、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4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41、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42、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43、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44、无私心就是道。

45、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46、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47、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48、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49、王阳明晚年对心学理论进行总结得出四句话,这四句精炼的话完整描述了心学理论体系,这四句话即是著名的四句教。学心学,首要在于准确理解心学理论,重点在于“事上练”。因此学习心学,先要正确理解四句教。

50、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51、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5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53、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54、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55、说起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被称为“千古第一等人”。

56、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5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8、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59、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60、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61、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6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3、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4、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65、这个事件是有记载,但是真实到什么程度,我们今天不去考虑。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那一件事也真是稀奇,躺在一个石棺里面去悟道,很久之后,突然之间任督二脉全部打通,内心恍然大悟。

66、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67、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68、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69、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70、“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71、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72、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73、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74、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7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6、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77、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7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79、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8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1、天理即人欲。

82、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83、知善知恶是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分别是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句意: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84、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85、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86、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理解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善”、“恶”的概念。天理中有人欲,人欲过度就是恶。比如吃饭是人的正常需求,符合天理,但是要求餐餐山珍海味就是恶。无恶就是善(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善”、“恶”是不同的)。

8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88、有善有恶意之动

89、天地万物如同花草,哪里有什么善恶之分?你喜欢观花,就认为花是善,草是恶;你需要草的时候,又认为草是善的。

90、“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91、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92、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9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94、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95、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96、王阳明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影响着很多人,他还创办了心学。

9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9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9、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100、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101、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10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03、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104、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105、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0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07、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08、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09、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10、王阳明经历过一次人生的低谷,但是他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做了一次逆袭,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的时候,在那里面潜心悟道。那么王阳明在悟道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到底他悟到了什么?

111、常快活便是功夫。

112、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13、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14、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15、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16、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17、因此我们要在做事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去恶”来磨练自己的心。渐渐去掉蒙蔽心的私欲,使心最终回归它本来面目以恢复它完整的“知善知恶”的功能。(这里对“格物”做一下解释,我们平时所知的“格物”,是朱熹的“格物”,它的含义是探究事事物物存在的理,指的是理需要外求。

118、《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119、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20、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121、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122、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123、在践行心学过程中始终牢记心学的三个核心“心即理”、“致良知”(“良知”指的是心,致良知的意思是回归未被私欲蒙蔽的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一”指的是理,意思是说知行合乎天理、天道,合乎天道就能成大功福泽苍生。

12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25、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2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27、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28、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129、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130、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131、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32、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心生万法,应变无穷。

133、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134、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的时候,作出了一件事情,很多人觉得是不是一个行为艺术。王阳明打造了一个石棺,让自己每天躺在石棺里面,静思己过,悟道。把自己置于一种心无旁骛的境地,突然之间,一直蕴藏在他体内的一股强大的生命能量。好像是从地下找到了岩浆的喷口一样,并发喷出,令他心灵和身体都有了剧烈的颤抖。

13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36、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

137、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38、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139、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

140、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141、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142、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143、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44、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145、一般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经典语录也很多,下面介绍几句。

146、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147、动亦定,静亦定。

14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49、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150、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151、学阳明心学从理解四句教开始

15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5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5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55、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5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157、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5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59、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60、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161、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162、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63、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64、为学大病在好名。

165、第一篇: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66、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16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68、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药而病。——王阳明

169、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70、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时候我们的心无法正确辨别善恶,这是为什么?王阳明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普通人的心被私欲蒙蔽,导致它不能完全发挥“知善知恶”的功能。

171、无善无恶心之体。句意: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172、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73、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

174、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75、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76、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177、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178、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9、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180、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81、为善去恶是格物。句意:多做善行并去掉恶行是按照对真理理解的行动。

182、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183、最后总结。理解心学概念易,践行心学难。学心学不是理解了概念就结束了,就无敌了。它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它是为我们行走于世指明了方向:培养强大的内心,不为外物所扰,为人、做事业遵循天理则更容易立功业。

184、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185、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无需钱。

186、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8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88、【出处】《静心录之六·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18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190、有时候,人生就是一种哲学,再加上自己的领悟,就成了一套自己的“心学”体系。读懂王阳明的人,一般都会找到真正的自己。

191、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192、那么王阳明这次顿悟到底悟到的是什么呢?一句话: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93、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194、天理即仁心。

195、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196、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97、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198、心学大师,知行合一,知道的事情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199、知行合一。

200、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指的心,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就知道这事是善还是恶。这无法推理证明,但可以举例子说明。比如,我们知道无缘无故打人就是恶,再比如,为了救人而击倒歹徒就是善。同样是打人,一恶一善,我们的心是明了的。

201、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202、打仗、讲学两不误,真正的知行合一。之所以如此淡定从容,皆是因为王阳明心中有自己的“定盘针”。

20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04、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205、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20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0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8、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09、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210、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11、格物致知(géwùzhìzhī),汉语成语,意思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1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213、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214、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王阳明有一件很出名的事,12岁时,他和老师讨论:“人生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要像你父亲一样考科举、当状元。”他却不赞同,他说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也就是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俗话说三岁小七岁看老,王阳明在12岁是立下的志气决定了他的人生。这也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215、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216、这个定盘针人人皆有,而且就藏在自己身上,王阳明曾以诗总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217、无善无恶心之体

218、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219、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220、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221、心所安处,才是良知。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222、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23、注意知行合一要表达的并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思)。明白心即理,做事致良知,不断循环往复就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224、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频繁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也是一位历经官运坎坷的“心学”大师。纵观王阳明的一辈子,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过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22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2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227、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22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229、他当时被贬到龙场驿,虽然说那里的山还是那里的山,水还是水,龙场驿还是龙场驿,但是他自己仿佛在一个全新的宇宙中重生。所有的痛苦迷茫,在霎那间烟消云散。仿佛从来没有经历过,王阳明顿时内心有一种新天地,我心一片光明的感觉。

230、善人也,而甚孝。

231、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

232、良知即是《易》。

233、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234、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35、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236、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237、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

238、欲修身,先养心,身安不如心安。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心都没法安定,又怎么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

239、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24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24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242、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

243、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244、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245、善恶是心的不同表现,当心未表现为行动之时(即传习录中说的“未发”),自然也就无所谓善恶。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246、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247、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248、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249、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250、而王阳明的“格物”是不断去恶以使心完全回归为明晰的理,指的是理无须外求,不断地为善去恶理就越来越明晰起来)。

251、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252、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53、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25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55、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256、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所谓的圣人之道,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就是潜能充分实现了,所谓的吾性自足。并不是说我本来就是圣人,而是我清醒中具备了一切成为圣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了,以前寻求成为圣人的条件和理解,彻底搞错了方向。

【心学王阳明最经典两句话【精选256句】】相关推荐

形容人生中最大的收获_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

收获写句子二种意思_当你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

努力后的收获句子_成功最终属于耐心等待得人。

努力一定有收获的短句_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丽的

游承德避暑山庄的感受_正月天气最冷的时候开始

描写避暑山庄的优美句子_避暑山庄景色的句子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4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