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句子,经典说说就在传媒心情网

节俭的名言孔子172句精选

目录: 说说大全 2024-03-08 20:49 网络整理

节俭的名言孔子

1、施恩无念,受恩莫忘。

2、唐太宗还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述了对天下百姓实行仁义的重要性。他说:“树林茂密的地方,鸟就容易栖息;水面宽阔的地方,鱼就容易游动;仁义积聚了,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畏惧、躲避灾害,却往往不知道实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仁义之道,应当记在心里,并且使它继续发展下去,如果有片刻的松懈怠慢,距离仁义就远了。好比用饮食来供养身体,常常能使肚子吃饱,才能够保存生命。”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5、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下令,向荒远地区百姓授田,二十一岁以上的丁男每人授田三十亩。把官员对百姓的安置与自身的考课结合起来,大大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政策的推行。这样一来,大量百姓迁居到荒凉待垦的地区,迁居的百姓中有灾民、流民,也有部分自耕农,他们开发了大片的荒地。

6、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

7、勤俭节约在的小故事:

8、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9、也就是说,君主能否长久保有天下,是受到百姓制约的。他把国治、民存和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这更加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10、提倡节俭是孔子一贯的思想,阅读全部《论语》便会产生很强烈的这种感受。《论语·子罕》第三章是这样记载的:

11、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

12、唐太宗同时又认为,封建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取决于百姓能否生存,而反过来,百姓的存亡又取决于君主能否克己寡欲。他有一句名言:国君有道,那么百姓自然会推举他为人主;国君无道,那么百姓就会抛弃他而不服从。

13、——艾门斯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奥古斯丁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14、译文: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是因为它有广阔的胸襟;悬崖峭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

15、以直报怨,以义解仇。

16、最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荀子。《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17、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18、------萨克雷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培根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

19、武德七年,唐政府颁布均田令。均田令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男丁授田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交还国家;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残疾者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工商业者减丁男之半,一般妇女和奴婢不授田。有爵位的亲王、贵族和公侯可依照品级,依次授一百顷至二百顷的永业田,各级官府和官员还有数量不等的公廓田和职分田。限制土地买卖,只有在身死家贫无以供撑时,可卖永业田,从地少人多的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可卖住宅及口分田。

20、王珪叩头感慨:“陛下知道这些道理,天下百姓真是太幸运了!”

21、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22、译文: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4、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25、贞观四年,唐太宗又对侍臣说:“建造修饰宫殿屋宇,流连欣赏亭阁池台,这是帝王所希望的,却不是百姓所希望的。帝王所希望的是骄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劳累疲敞。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行之的话,就是要实行仁恕之道啊!自己所不情愿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劳累疲敞的事,不能施加给百姓。我坐上帝王的尊位,享有天下,处理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真正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做百姓不希望做的事情,这样一定能够顺应民情。”

26、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27、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2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9、据《礼记·礼运》记载,有一年年终祭祀,孔子是助祭人。祭祀过后,他对学生言偃解释了什么是大同社会、什么是小康社会。

30、关于苏轼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节俭的名言孔子

31、唐太宗还告诫官员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他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关中发生大旱,百姓饥饿困乏。当时国家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但是却不允许开仓救济百姓,反而让百姓逃荒自己去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爱惜仓库到这种地步。等到隋文帝晚年,国家储积的粮食,可以供给全国食用五六十年。隋炀帝就倚仗这样的富裕,尽情享受豪华奢侈,荒淫无道,结果导致灭亡。所以,隋朝最终丧失了国家,父子一样都有责任。凡是治理国家的,务必积蓄于民,而不在于装满朝廷的仓库。”

32、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

33、这是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34、译文: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35、答:据载,最早同时主张节俭清廉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

36、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37、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38、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41、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

42、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43、毋为财货迷。

44、不是上朝祭祀穿的礼服,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以节省布料。

45、唐大宗李世民少年从军,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战功,后即为位皇帝。他在位初期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开创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的盛世奠定基础。

46、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47、立身无愧,何愁鼠辈。

48、汉文帝身体力行主张节俭。他常穿粗丝的衣服。他最宠爱的慎夫人,衣服也不准拖地。他要建一座露台,听说得一百斤黄金,马上不见了。他修灞陵只用砖瓦,不用金银等装饰。

4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0、与其不孙也,宁固。”【注释】(1)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2)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评析】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51、丈失一生,廉耻为重。

52、出自唐朝·韩愈《与孟尚书书》

53、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54、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也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55、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56、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57、泯躯而济国。

58、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59、人民生活富足,就会像水载舟一样,保证皇权延续,反之,就会揭竿而起,人亡政息。

60、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节俭的名言孔子

61、钱财如粪土,仁义值于金。

6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3、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

6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常说的话,反映了他虚心纳谏和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

65、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

66、事实上,主张清廉的皇帝很多,先是光武帝刘秀,后是唐太宗李世民,再有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清康熙。

67、译文: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心无愧于心。

68、封德彝认为不可,他引证历史,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秦朝专用法律来治理,汉朝杂用霸道来治理,他们不是不想教化,但却都没有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可见实现教化的目的是十分艰难的事情,甚至是在当今社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6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我国周朝末期的大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名言。作者以上层建筑社稷比拟为舟,以平民百姓比拟为水。恰如其分的解说了百姓为衣食父母,社稷需百姓扶持拥戴。没有民众拥护喜爱的国家早晚会掀翻统治者的愚民统治。

70、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

71、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72、大道实行的社会,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选拔有道德有能力的人为大家服务,社会上讲究诚信与和谐。人与人之间都像对待家人一样,老人颐养天年,青壮各尽所能,孩子快乐成长,弱势群体生活幸福,每个男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归宿。节约资源,不浪费东西,不私自据为己有。人人甘愿奉献,做好人好事。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盗窃诈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大同社会。

7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74、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

75、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76、出自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77、心口如一,童臾无欺。

78、--莎士比亚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79、公子荆是卫国公子,很有贤名。吴国著名贤人季札曾经把他列为卫国的君子。从孔

80、出自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子罕》。

81、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字面意思是: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实际上,这句话将百姓比作水,将君主比作舟。百姓就好像是载舟的水,天子就好似水面上的一片舟。这句话比喻一样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

82、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83、魏徴还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策略,那就是“抚民以静”。魏徴指出,所谓的静,就是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等大乱给他们造成的损害渐渐消失,给他们足够的恢复生产的时间,才能进一步谋求发展。这正是安定局势、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

84、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

85、唐代均田制虽然限制土地买卖,但买卖限制仍比从前放宽了,从而为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开了方便之门。贵族、官僚享有占田特权,这说明均田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它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保证封建赋税的收入。

86、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做,是礼制的要求;如今用丝料做,是节俭的方式,我遵从大众。在堂下见礼叩拜,是礼制;如今改在堂上见礼叩拜,那就显得傲慢。虽然违反众人,我还是坚持堂下见礼叩拜。”这里最明显地表现出孔子灵活的思想方式,当能够用节约的丝料来代替麻料时,虽然礼的规定要用麻料,但孔子遵从大众的选择,不是顽固不化、一味复古,而是与时俱进,在能够节约的地方尽量节约,但在见面礼节方面则选择古礼。

87、纳谏缘由: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88、孔子,古礼戴麻做的帽子,但麻帽不宜做成。而绸帽相比之下就简单易成。孔子就从众从简用麻帽。他还说。

8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90、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

节俭的名言孔子

91、只要有机会,孔子就会赞美节俭的人。在卫国时他曾经高度赞美卫国公子荆,说:“这个人很善于处理家务,刚刚有点财产,就说:‘差不多够用了。’稍微再有一点,就说:‘差不多齐全完备了。’再丰富一点,就说:‘差不多完美了。’”

9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9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94、唐太宗目睹了隋朝末年隋炀帝虐待百姓,大肆营造土木工程,又穷兵黩武,最终导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爆发,身死国亡的全过程,因此把对保证百姓的存活空间看得十分重要。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民道”的先决条件,这在历代君王中都是十分有远见的。

95、是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李世民全程见识了隋朝盛极而衰而灭的整个过程。在其登上皇位后进行了反思。他认为隋朝的灭亡源于农民起义,源于民不聊生。所以,李世民很形象地把社稷比作舟,比人民比作水。

96、贞观二年,唐太宗又号召地方官员动员当地百姓迁居,下诏说:“如果为官者能够按照朝廷的指示,鼓励当地百姓迁居到宽乡,安置他们各得其所,那么官人的考功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的奖赏。”

97、民为邦本、治国必先安民

98、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99、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100、主张节俭清廉的古代贤君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他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人称为最伟大的黄帝。

101、《唐律》同时规定,如果百姓原来居住在荒地不多的狭乡,但愿意迁居到荒地较多的宽乡,那么可以得到减免租税的优待。律文甚至细致地规定了这种优待的享受规格,即离开原来居住地千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三年租税;五百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两年租税;三百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一年的租税。

102、唐太宗时期,继续推行均田制,由于政治安定、吏治清明,均田制在实行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差错。均田制的推行,满足了农民的部分土地要求,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遭到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农民摆脱为国家服役,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唐太宗鼓励农民迁居到荒地较多的地区,即所谓“宽乡”,以方便给足田亩。贞观元年,关内遇到旱灾,粮食歉收,唐太宗就组织饥民到关外寻找生存的途径。

103、鲁国建造新的府库,孔子弟子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对于建造新的府库提出批评,其出发点是反对浪费,意思说继续用旧的,能怎么样,何必建造新的。孔子对弟子的这种观点表示赞许,说,闵子骞除非不说话,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本质还是对其主张节约观点的赞成。

104、唐太宗即位之初,面对百端待举、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他十分注意吸纳贤能之士的建议,曾在朝堂上主持过一次关于自古以来历朝皇帝理政得失的讨论,向群臣询问使国家大治之策。

105、贞观二年,唐太宗在慰劳刺史陈君宾时就曾对他说:“我最近常常是在正午过去很久了,还不记得吃饭,天还未亮时就起床穿衣,我每天这样夜以继日地思索,全是为了能够找到让百姓静养以恢复发展生产的良策啊!”

106、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7、扩展资料:

10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0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10、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重重困难,魏徴满怀信心地说:“动乱之后,人心思安,易于教化。如果要天下大治,必须加强教化。上下同心,见贤思齐,有几个月的时间社会风气就会好转,用三年的时间,社会经济就能恢复和发展起来。”

111、子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12、我国古代知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所谓“军事无出其右者,朱元璋次之”

113、他还厉声指责说:“魏徴只是一介书生,不识时务,如果听信他的胡言乱语,会导致国家的危亡。”

114、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

115、一念不慎,坏败身家有余。

1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7、这位贤君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经历了大唐建立的战争,目睹了隋朝的灭亡的,以及百姓所受的灾难,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励精图治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一个帝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国家,大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帝国,他的这段辉煌时刻被称为贞观之治!

118、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

119、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120、唐代均田制,大体承袭前代而又有所不同,唐代取消了奴婢占田,说明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打击,奴婢在生产中已不占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唐政府有意限制豪强势力的发展。

节俭的名言孔子

121、是唐太宗李世民。

122、------梅茵。

12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124、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25、匆贪意外之财,匆饮过量之酒。

126、俭以养廉。

127、李世民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农业生产,主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不夺农时。他采取了均田、垦荒、兴修水利、奖励人口生育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初农业的快速发展。均田制始于北魏,历北齐、隋而至唐。经历了隋末的大乱,全国州县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大量空荒的土地等待开垦,而这成为唐初实行均田制的前提。唐初,为了使流亡无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进行生产,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128、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129、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130、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

131、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132、孔子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在回答林放关于礼的根本是什么这一提问时,说:“这是个特别重要的大问题。对于礼仪,与其铺张奢华,不如俭朴节约;办理丧事,与其仪式隆重而表情随和平易,不如内心悲伤。”他主张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不要铺张浪费,不要搞形式,而要注重内心的悲伤。

133、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

134、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135、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真正高举民为邦本的旗帜,并努力付诸实践的要数贞观时代。在制定政策、制度的时候,能够考虑到百姓的利益。唐太宗本着民为邦本、抚民以静的原则,作出了“大治”天下的决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而且毫不迟疑地将之付诸实施,让这些思想策略落到实处。

136、——约·凯恩斯【美】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培根【英】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

137、《论语·述而》中孔子更明确地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说,“生活奢侈就会傲慢不谦虚,节俭就显得孤陋固执。相对比较,宁可孤陋固执,也不要傲慢而不谦虚。”节俭能养德,奢侈则败德。无论古今中外都如此。因此将生活水平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非常必要。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适度为好,既不要吝啬,更不要奢侈,以节俭为好。

138、唐太宗十分赞同魏徴的观点,对群臣说:“我刚刚即位,治国理民,务在安静。如今,国家未安,百姓未富,应当以静安抚,我日夜思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清静,使天下无事。”

139、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40、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141、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

142、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143、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

144、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145、人而无信,百事皆虚。

146、问:主张节俭清廉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代贤君是?

147、人悔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

148、为了保证政策的切实执行,律文还对督促此项制度的官员实行了监督规定,如果官员不按赋役令执行,则要受到两年徒刑的严厉惩罚。这些措施清楚地反映出唐初统治者鼓励农民移居宽乡垦荒的意愿。

149、唐太宗时常告诫百官,做事情要重视顺应民心,他对侍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兴建工程,必须要顺应民心。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耗费人力非常巨大,却没有人痛恨埋怨,就是因为民心希望他这样做,他实现了百姓的心愿。而秦始皇营造宫室,却常常遭到人们的指责批评,这是他只为了满足私欲,不跟民心一致的缘故。我最近想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准备齐全,但是想到秦始皇的事情,就决定不兴建了。”

150、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节俭的名言孔子

151、得意盎然,失意泰然。

152、抚民以静,休养生息

153、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154、才能知耻,即是上进。

155、“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出自《荀子·王制》,是荀子的名言。原文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常以此话告诫众人,因此也有说法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李世民的名言。

156、百善孝为先。

157、唐太宗指出:“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如果剥削百姓以侍奉君主,就好像割掉人身上的肉来充饥一样,这样虽然肚子填饱了,但身体死亡了,君主富裕而百姓贫苦国家也必然会灭亡。”这就形象地表现了民为邦本、治国必先安民的远见卓识。

158、孔子的节俭精神

159、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

160、魏徴毫不客气地反驳说:“人处在困难危急之中,最怕死亡,于是就考虑产生变化的办法。自隋以来,人们饱尝丧乱之苦,生活在危难之中,人人都希望有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静则安,动则乱,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因此百姓可以教化,国家可以治理,关键在于执政者有没有能力和信心。”

161、唐太宗求谏

162、曾国藩的女儿有一次穿了一条绸裤,还是她亡嫂留下的,结果被曾国藩看见并教育节俭,她马上换掉了。曾国藩在家书中常有教育子侄多养猪、多种竹子的字样。

163、此外,唐太宗还进一步从政策、法律上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贞观十一年,新颁布的《唐律》规定,住在宽乡的百姓,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人口数授予一定的田地后,这一地区的田地仍有剩余,则可以额外分给他们,让他们开垦收获。

16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国必先养民,是先秦哲人孟子的主张。从以下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这种民贵君轻理论的理解与认同。

165、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通常被称为唐太宗。

166、子曰:欲速则不达;

16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8、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可喜悦。

169、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170、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171、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

172、唐太宗曾引用古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告诫统治者表明他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要求关爱百姓.

【节俭的名言孔子172句精选】相关推荐

意外的收获范文_无论谁离开了你,别忘了,他没

关于收获的优美句子_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

坚持就有收获的经典语录_坚持人生就有收获的句

形容人生中最大的收获_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

收获写句子二种意思_当你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

付出和收获的经典语录长句子_关于付出和收获的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4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