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句子,经典说说就在传媒心情网

中国近代农业方面的名人事迹-推荐64句

目录: 说说大全 2023-05-15 09:35 网络整理

中国近代农业方面的名人事迹

1、他反复思考、观察,惊奇地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人们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

2、相传后稷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来百谷种子,让他为民造福,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后稷讲学了,教咱种庄稼了!”

3、传说炎帝的母亲是被神龙绕身而怀孕的,生下他后,是个牛头人身的小孩,而且头上有角。

4、贾思勰的故事

5、治麻为布,民着衣裳。

6、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7、徐霞客声音爽朗、流利而又从容不迫地把文章背诵出来了。小伙伴们向他投来了敬佩和羡慕的眼光。老师含着微笑,赞许地说:“弘祖确实是一个读书用心的好孩子!”

8、相传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螈,因心里不舒服经常外出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巨人足迹,觉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来就怀孕生子。

9、人们认为这个无父亲的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抛弃了三次,先后扔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飞鸟和人相救。姜螈认为他是个神孩,就又抱回养育,起名叫“弃”。

10、贾思勰的历史地位是无人可替代的,他所著的《齐民要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给后人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并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还在农产品的加工与制作上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方法。

11、可是,后稷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找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累得满头大汗。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呢?

12、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神农后稷尝百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饱……”

13、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游历天下

15、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他鄙视权贵,拒绝仕途,博览群书,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在旅途中,徐霞客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以笔为记。这些游记涉及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笔优美。《徐霞客游记》是他用毕生心血谱写的一曲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歌,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园地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16、周民一传十,十传百,教稼台前,农夫们或坐或立,黑压压一大片,静听着后稷讲解农业知识。他挥着手,又是比画,又是示范,每到兴奋处,还下台手把手给人们教农耕新法。

17、淡淡的阳光,透过窗前的丁香树射进私塾的屋子里。头发银白、脸庞瘦削的老师一阵轻咳之后,正襟危坐,用庄重的语调唱读起《荀子》中的一段文章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人们都夸后稷教民种的庄稼穗儿大、颗粒饱、产量高。后稷教民农耕,是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舜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广阔的有邰地赐予他。

19、长出新的瓜果树。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的进行农耕。

20、贾思勰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著名的农学家,他曾为了能著成《齐民要术》多次出行到外地,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农业生产经验做了详细的总结,而且还亲身实践学到的生产经验,历时近二十年最终完成了史诗级的著作。

21、在公元533年至554年,历时十一年的时间,他分析、整理、总结后,终于著成了农业科技方面的巨作《齐民要术》。此书涵盖范围甚广,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知识。从贾思勰故事里我们应该知道,只要肯努力,一定就会有作为。

22、年,徐霞客出生在江苏省江阴马镇的一座深宅大院里。5岁的时候,就去了私塾里开始他的学习生活。徐霞客就在这种诗书文章的教化之中,慢慢地长大。

23、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24、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25、贾思勰在成年后,曾走上仕途之路,在山东做过高阳郡太守等职位。他在位期间,前后到过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没到一地就会非常认真的考察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并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当地农业知识,还经常去田间地头查看庄稼长势,询问有经验的老农,学习种植方面的知识。到中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把学到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传授,并亲身实践。他还曾养过牲畜、家禽、鱼等,也种植过庄稼、蔬菜、果树及其他一些林木。

26、要论贾思勰的成就不单单是著成《齐民要术》这么简单,他对后世的影响力很大,而且包含了很多方面。

27、他还在农产品的加工与制作上作了详细的描述,而且还提供了如何提高产量和收益效率。酒、酱、醋等都有详细的制作过程,这在史书记载上是第一次出现。并且他还叙述了制作后如何售卖等方法,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28、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29、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

30、弃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螈的教诲下很快掌握了农业知识。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

中国近代农业方面的名人事迹

31、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32、老师读了一段以后,学生们照例开始背诵,屋子里顿时一片琅琅读书声。过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神态严肃地叫着徐霞客的名字:“你来背诵荀子《劝学》篇!”

33、首先,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记录了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如何准备,到生产后产品的加工与制作;从种植到养殖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记载,这为当时的生产力,也为后来的社会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其次,使得动植物的养殖种植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齐民要术》中对饲养牲畜、家禽、渔业等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而且对养殖中动物的雌雄比例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34、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已五十一岁。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到达腾越后,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终止游历被送回江阴老家。

35、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3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37、贾思勰的地位

38、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39、他所描述的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非常详细,而且还提出了根据气候的变化,变换不同的耕作方法。他指出秋天要深耕,而春夏要浅耕,耕种时宁干勿湿,过湿土壤会板结,还不如不耕。强调作物生长时要勤除草,勤松土。还记载了许多对农作物的品种介绍,还有肥料的种类和施肥方法。

40、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41、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想着想着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

42、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43、在对农产品的加工、酿造、烹调、储藏技术上也有详细的记载。酱油、醋、酒都发明的很早,但是详细的制作过程没有记载,而在《齐民要术》中有记载,也是最早记载成品制作过程的著作。他还记载了农业生产技术。在载种蔬菜瓜果、植树、养鱼、酿造等方面详细描述了怎样经营,甚至如何售卖,怎样利用农产品产生多层次的效益。

44、扩展资料:

45、他后来发明了农业的耕种法,所以叫他“神农”,又因为他重视火德(古代五行之一,就是金、木、水、火、土),而火的性质是炎热,所以叫他“炎帝”。

46、炎帝和黄帝后来联合打败了蚩尤,组成了一个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现在中国人的祖先,中国人经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47、于是,他便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尝百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

48、为了给人们治病,神农还亲自品尝野草,找到治病的草,所以他经常中毒,他这种献身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现在民俗把他称为“药王”,所以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神农本草经》。

49、炎帝后来因为劳累病死了,有的说是在尝草药时中毒死的。

50、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农业方面有一位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贾思勰。他有一本传扬海内外的名著《齐民要术》,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此书很感兴趣,并且深入研究,贾思勰的故事也因此书而被很多人而重视。

51、“噢好!噢好……”人群发出阵阵赞扬声。后来,后稷还在教稼台上号召并领导人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绿油油。

52、炎帝教人们学会了种地、收获,所以他是农业的发明人,是农业神,所以叫“神农”。除了农业,他还教人们灌溉,发明许多的农具,例如斧头、锄头,他还发明了五弦琴,让大家累的时候弹唱娱乐。他还是桑麻、陶器的发明人,指导人们种桑树和麻,然后用蚕丝和麻线织布,做衣服。

53、贾思勰的故事中《齐民要术》始终是贯穿整个过程,他的一生都在为研究农业而奋斗着。贾思勰出生在山东寿光,祖上是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他的祖上就都很喜欢读书,尤其对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非常感兴趣,在祖辈们的熏陶下,贾思勰从小就对农业产生了很高的兴趣,这也为他以后能著成《齐民要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4、后世评价

55、贾思勰的成就

56、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57、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58、贾思勰的历史地位不仅限于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达尔文在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过《齐民要术》,甚至至今还有学者在研究他的《齐民要术》。

59、人物影响

60、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农业方面的名人事迹

61、贾思勰是中国历史上北魏时期有名的农学家,他历时十余年著成《齐民要术》,这也是贾思勰的成就。贾思勰著成的《齐民要术》不仅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而且还为生物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62、炎帝就是在中国古代传说的农业的鼻祖“神农氏”,他是远古时期的帝王,也是“三皇”之一。因为他的家族生活在姜水的河边,所以他们姓“姜”。

63、在贾思勰生活的年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依据,是经济的主要来源,《齐民要术》的完成使得贾思勰的历史地位提到了触不可及的高度。

64、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中国近代农业方面的名人事迹-推荐64句】相关推荐

形容辛苦后收获的语段_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

可爱的中国好词好句摘抄汇总112句

可爱的中国好词好句摘抄【精选112句】

可爱的中国好词好句摘抄-推荐112句

可爱的中国好词好句摘抄【优选98句】

中国古代寓言好词好句-通用20句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4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