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句子,经典说说就在传媒心情网

立木为信的故事65句精选

目录: 说说大全 2023-05-22 09:33 网络整理

立木为信的故事

1、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2、立木为信:字面上大概意思可以知道是和信用有关的,某天我看到了这个词,觉得蛮有意思的,其故事为:

3、【释义】意为诚信。

4、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

5、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6、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下决心发奋图强,下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官。”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7、《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8、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9、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10、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11、商鞅推出新法令,生怕百姓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信将疑的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告诉我们: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12、“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富民强;一个帝王无信,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时候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人生诚信教育的第一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去食。

13、战国时期,秦孝公锐意进取,召来魏国的商鞅主持变法。时值天下纷争礼崩乐坏,没有人相信一个魏国人能帮秦国强大,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中许下诺言: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

14、“立木建信”成为商鞅变法的突破点,大政治家就是有创意。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15、【节选】

16、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17、故事讲述了一棵树木被伐倒后,它的木材被用来做了一艘船,而这艘船因为木材的坚固而安全地度过了一次海难

18、围观者都不相信轻易能获得如此高的赏赐,于是商鞅不断提高赏金的分量,当赏金达到50两时,一位壮汉终于忍不住了,他扛起木头走到了北门,事后商鞅果然将赏金递给了他。

19、拓展资料【出处】出自司马迁《史记》

20、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21、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22、商鞅“立木为信”

23、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

24、一言既出,驷马难追[yīyánjìchū,sìmǎnánzhuī]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25、秦朝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领导下主张变法,于是对着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承诺如果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就奖励十两,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人心惶惶,大家都不相信会轻松的得到赏金,于是商鞅便把赏金提高到了50两,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这时一个人就把它搬到北门,商鞅果然赏金50两,于是人们纷纷相信了他,商鞅因此也在百姓面前树立起了威信。

26、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27、立木为信是一则寓言故事

28、商鞅立木取信是春秋战国史上的一著名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29、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会赢得依赖;反之,再不能取信于人,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

30、商鞍变法的条令已经准备就绪,没有公布是因为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某天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百姓感觉很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立木为信的故事

31、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32、【意义】

33、是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

34、【读音】lìmùwéixìn

35、就在众人孤疑之际,商鞅便把赏金加大到五十两,有一人抱着玩的心态扛木到北门,商鞅立马赏金五十两,志百姓信服了商鞅,以后新法才得到顺利推行,使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国。

36、【近义词】

37、《西游记》第八五回:“何出此言?大将军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38、一言既出,如白染皂[yīyánjìchū,rúbáirǎnzào]谓一言既出,即不能反悔,如白之染黑,不可复白。

39、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40、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南门立木,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41、“立木建信”,政府应承担起责任。

42、立木为信告诉我们: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会赢得依赖;反之,再不能取信于人,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

43、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44、立木为信出自史记.商鞅列传。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为了取信于百姓,商鞅于城南立下一木,言不管是谁,只要将此本移到城北,重重有赏。重赏之下有人将木移到城北。商鞅依诺重赏之,以示诚信。

45、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一心想将秦国富强起来,所以也对人才非常重视,待他接见商鞅后,商鞅便对他说了一番话:“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46、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

47、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则人任也”,老祖宗也一直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但现实中,市场缺乏诚信、官场缺乏公信的现象,依然严重,结果只能阻碍发展。

48、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9、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50、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51、立木为信

52、立木取信出自于《资治通鉴》,是指商鞅通过利用让百姓搬一块木杆从南门到北门,就给赏银50两黄金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最后顺利颁布变法法令的历史典故。

53、商鞅此举很快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诚信的形象,此后在众人的支持下,他实施的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最终统一了天下

54、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

5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信用和诚信就像一棵树木的根基,只有坚固可靠的信用才能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获得成功。

56、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57、故事如下:

58、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

59、立木为信,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图强,法令将要发布实施时,通过兑现将南门的立木搬运到北门的人来提高国人对政府信任的故事。

60、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立木为信的故事

61、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62、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6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深知推行新法困难,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并发公告,谁把术杆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

64、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65、为了能使秦国繁荣富强,当时秦国官府在老百姓中没有信誉,商鞅立木为信,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立木为信的故事65句精选】相关推荐

意外的收获范文_无论谁离开了你,别忘了,他没

关于收获的优美句子_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

坚持就有收获的经典语录_坚持人生就有收获的句

形容人生中最大的收获_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

收获写句子二种意思_当你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

付出和收获的经典语录长句子_关于付出和收获的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4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