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句子,经典说说就在传媒心情网

陶渊明带给我的人生感悟-集锦51句

目录: 说说大全 2023-06-05 15:29 网络整理

陶渊明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1、同时表达了诗人在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对官场卸任后所流露出的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从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2、说陶渊明不畏强权,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感觉他逃避现实的因素是主流。他前半生入仕当官,对官场丑恶现象特别厌恶,毅然挂印辞职,归隐山林。过起了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从这个过程中,没有看到他的不畏强权,看到的是无可奈何,看到的是他的洒脱的逃避!

3、同时在那个时代流行的老庄,那更是喜爱,这就无形中养成了他爱闲静,喜欢自然,道家和儒家兼有的人生态度。

4、陶渊明曾经当过官员,最开始有着雄心壮志,但是当经历过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各种风波动荡后雄心壮志被磨灭了。对官场由向往到厌恶,又想念田园的生活。从而辞官回家。到了家后就过上了日夕劳作的田园生活,自己的内心得到了释放,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性格使然。在《五柳先生传》中,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但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下功夫,只求精神上的享受;著文章,在文中抒写自己的追求境界,以此自娱;性嗜酒,逢饮必醉,狂放不羁。试问,这样的陶渊明,岂会为五斗米而折腰?

6、...................,....................。

7、中国古代文人是怀才不遇的一群,每多伤春悲秋之作,借以抒发他们对命运的感叹。林黛玉也不例外,《葬花词》就是她这方面的代表作。之所以有这种感叹,是因为希望在现实社会中有所成就而受挫,黑暗的现实往往使他们感到无法存身,如果不愿向现实妥协,则只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不为官、不出仕,啸傲林泉,虽然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却成了文人群中一种高风亮节的体现。曹雪芹直指林黛玉是“世外仙姝”,也是出於这个原因。

8、究其没有得到升迁的原因很可能是,工作期间经常以工作之名外出旅游去了,有其诗为证

9、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10、田园之居妙在不受束缚,贵在顺乎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之美让心灵也变得轻松悠然。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出仕顺乎自己的心愿,未能如愿也不强求、不阿谀,色和而正、顺畅坦然。世衰则隐,也是随性适情、力耕不辍。青山绿水,穿着粗衣的诗人背着锄头向豆苗田地里走去,诗人与自然物我交融,人身处自然之中,如此和谐。农耕,或许也是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吧。正如许多年以后美国的梭罗,一间木屋,自给自足,湖泊小舟,随兴所之。

11、曹操和陶渊明同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但是两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追求:一个拥兵百万,四方征讨,统一北方,号称一代奸雄;一个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悠然采菊,誉为千载一隐。

12、利得是他有足够的时间和心境去体会自然,去体会那份诗的感觉,去体会真正的人生,身居庙堂之上,难免俗事缠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仅仅是他的高风亮节,更多的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陶渊明不会做官,经历庙堂的感悟也是他人生的一种升华吧,按照古时读书人一心为官的思想传统不经历过官场的黑暗又何以能真正放下心来作诗做学问。所以说做官时他的机遇,放弃做官他人生的转折。

13、这是陶渊明的一首四言诗《命子》里的诗句,由此看来陶渊明的恬淡无为也是有基因的了。

14、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15、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16、入世,就要经历世俗的磨砺,才能更好的把我人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体现,违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

17、陶渊明辞官归隐,并非躲进深山,从此不食人间烟火。他只是回到家里,与家人一道过着普通的农夫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居,而只是回归。

18、作为一个学生,对于陶渊明的种种,是无法评价的,只能写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表达一些景仰。景仰陶渊明豪情侠气、深邃的灵魂、自然的心境。而不论怎样的陶渊明,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苦难失去纯真的赤子之心,这也是古来无数人都喜爱他的原因之一吧。

1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感悟平淡人生的诗句。

20、那么为什么诗人对官场会有如此的反映,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对诗人的影响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不为五斗米米折腰的陶渊明。

21、几年的公务员生涯中,由于官场的共性和他自身的个性等原因,仕途生涯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提升,随后选择了离职,看世界去了。

22、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23、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24、到二十岁时家境更加贫困了,生长在一个世代读书的家庭不入仕是不太可能的了。结合当下的生活状况,陶渊明同志不得不加入了公务员的大家庭。

25、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26、大约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于今江西省九江市,爷爷干过市长的职务,看来做官还是有基因的。老爸是一个仁慈,恬淡无为不求功名的人,也曾有过短暂的仕途生涯,对人生的得失看得很淡,有其诗为证。

27、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本就黑暗的官场,失去了一位能为民做事,真心实意为民着想的好官。或许与黑暗对抗太难,压力太大,只有远离,才能拥有光明和自我。

28、陶渊明应该归隐田野之间。

29、受到家庭的熏陶,自小的陶渊明就是一个很爱读书的小朋友啦。各种书籍都爱读,诸如主流的儒家经典,那是必不可少的。

30、这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在教科书中都学过的,从诗中可以感觉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31、这三首诗的妙处,就在於林黛玉对陶渊明的情操的追慕。《红楼梦》是曹雪芹对於人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之後所创作的,他将他的性格、对人生的无奈和伤感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赋予书中的主人公,从而塑造出一个敏感、清高、才华过人,且又处於风雨飘摇的畸零境地的林黛玉。林黛玉,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

32、和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们一样,在其小的时候都是吃过不少苦头的啦。陶渊明也没能例外,在八岁时老爸就去世了,至此家境逐渐没落。

33、曹操和陶渊明都是著名的诗人,“曹公古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直接展示诗人的精神境界。

34、陶渊明当时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想与人同流合污,毅然的选择了归隐田园,从好的方面来看:陶渊明为人清廉,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决断。

35、同时,热烈的心境归于淡泊,也是对生活更深的挖掘。丰子恺说过,人生的境界有三层,物质、精神、灵魂。陶潜不为物质所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精神的境界,但读书人也未必隐逸。隐逸,也许就是为了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般灵魂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境界。现代社会有时精神变成了物质的附属,心灵变得物化,多少人又能去关注自己的灵魂?谁又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获得灵魂的平静与安然?有人说,最远的距离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关注灵魂生活,也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36、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37、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38、..................,....................。

39、弊在于后来他生活的落魄,文人的生活能力差,他也一样,虽然有很多的大作,很多的是洒脱,更多的是郁闷和悲情。

40、对于官场黑暗都绝望和世道人心的厌弃选择隐居,隐居后诗酒田园,却生活温饱难当,甚至卖诗换酒,他并不真正想过这样的生活,也曾对儿子说一定要考取功名,不要学他。

41、林黛玉心胸高洁,从她对落花的珍爱程度可见一斑。她的葬花,是对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女儿们的必然的悲惨结局的哀悼。她对现实是深恶痛绝的,作为一个反叛者,也不是没有抗争过的,在她的《五美吟》中,就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愿望,她所歌颂的五美,都是敢於与命运抗争的勇敢女子,所以虽然身世飘零,缠绵病榻,她仍然是孤标傲世、有著个人鲜明的爱憎,不因环境恶劣而改变。但她清楚地知道,个人的力量太微弱,即使有心与命运抗争,终究也是“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在这种情况下,她期望能像陶渊明一样,脱离这一切,脱离现在的环境,寄身於能容得下她的“桃花源”。她对陶渊明的倾慕,不但表现於和香菱谈诗时对陶诗的推许,也表现在这三首菊花诗中。

42、首先,我发觉陶潜并不是心目中那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仙人。年轻时的陶渊明曾经意气风发、热烈奋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抚剑”,原来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有过仗剑江湖、豪酣兴健的时代。我想,他有崇拜荆轲的豪侠之情,也一定希望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样建立功业。原来,他的归隐有着许多的无奈。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在门阀士族阶层的排挤之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能酬。

43、出处: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44、《红楼梦》是曹雪芹欲“使闺阁昭传”的呕心沥血之作,能住进大观园这座理想中的女儿国的,自然都是天地之精华灵秀所钟的佳人。这一群才貌双全的女儿们,平日都是以琴棋书画作诗填词为乐,起社咏菊便是其中一场诗歌的雅会。既然咏菊,诗句中自然会提起陶渊明。菊花诗共十二首,与陶渊明有关的就占了五首,其中包括薛宝钗的《画菊》——“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探春的《簪菊》——“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诗社的活动虽然记叙得不多,但每一次的胜出者为谁都是经过曹雪芹的精心安排的。菊花诗之前是海棠社,史湘云後来居上压倒群芳,这是因为海棠是对於史湘云的身份、性格、命运的象徵和暗示(从她的海棠诗中“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一句旁有脂批云“又不脱自己将来形景”,以及後来抽花名签时她抽得海棠花签可以看出。这是题外话,按下不提)。林黛玉之所以魁夺菊花诗,原因和史湘云在海棠社胜出是一样的。金陵十二正钗中,除了林黛玉,再无人比她更接近陶渊明那种高洁的心胸,再无人比她更能代表菊花那种清高、孤傲、正直的性格。

45、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之所以要归隐田园,我觉得可以这样看:陶渊明从小受家庭传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一颗兼济天下的雄心。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寒门子弟不可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的理想破灭了,他对世俗厌恶,一心归隐山林,是真的归隐。

46、学习教科书,就喜欢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读人物传记,对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感悟。

47、从历史的资料分析陶渊明小时候的家境应该是可以的,首先老爸是做过官的,他老爸还有一个妾,家境不是可以的情况下娶妾一般是不太可能的啦。

48、林黛玉独占鳌头的三首菊花诗,依次是《咏菊》、《问菊》和《菊梦》。巧的是三首诗都提到了陶渊明,作者借李纨之口评为“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林黛玉作为封建道德标准的反叛者,能得到封建淑女典范的李纨这么一赞,可见这三首诗确是不同凡响。

49、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50、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51、这三首菊花诗,虽然还有著林黛玉一贯的幽怨之意,但更多的表现了林黛玉对於陶渊明的情操的向往和追求。她首先在《咏菊》中赞颂了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风说到今”),後面的《问菊》就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向往,渴望向他看齐(“孤标傲世偕谁隐”),《菊梦》中却清楚指出自己这向向往只能在梦中实现,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忆旧还寻陶令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陶渊明带给我的人生感悟-集锦51句】相关推荐

满满的收获下一句应该怎么写_我的收获满满的句

暑假我的收获_描写暑假收获的句子

避暑山庄唯美句子_今天,边肖带给你在避暑胜地

周杰伦歌词证明我的爱是什么咖啡-推荐94句

超拽话语101句

装的造句87句精选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4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