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句子,经典说说就在传媒心情网

顾炎武是什么学派【45句精选】

目录: 说说大全 2023-10-07 18:15 网络整理

顾炎武是什么学派

1、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明清之际哲学的主流是朴素唯物主义,在理气、道器、心物、知行、理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了唯物主义解释,重新颠倒了自北宋以来被理学家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①在理气关系上,明清之际思想家们都否定"理为气本"、"理在气先"和"心外无物"的唯心主义理论。王夫之说:"缊太和,合于一气";"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把宇宙万物看作是气之动静、聚散的产物,并且具有一定秩序,所以认为"理在气中"。顾炎武说:"盈天地之间者气也",肯定气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方以智从自然科学研究中得出"一切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的结论,并阐明"物有其故",即"物理"、"物则"。

2、他崇尚儒家学说,但反对当时把程朱理学作为评价是非的唯一标准;强调为社稷民生着想、关心百姓生活才是“真道学”;提倡个性自由、官民平等和男女平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主要地位。

3、六经皆史,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是将这一命题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著史如果不切合当时人事,便没有资格谈论史学。他说:“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章学诚使用“六经皆史”的观点来纠正重经轻史的弊端,反对当时“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极力主张“史学所以经世”“作史贵知其意”等治学态度,提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并且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及目录学理论。由于他的学说与当时的正统学说不合,所以直到晚清才得以传播。章学诚把阐发史意作为最高宗旨,与当时的学术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自从清代初期的顾炎武开创考据学派之后,清政府采取了高压与怀柔相结合的文化专制政策,到了乾嘉时期,醉心于考据的学者们终日埋头典籍,不问世事。章学诚认为,这是从无本空谈的极端又走到了过分证实的另一个极端,所以对考据学风应当有所引导。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提倡发挥治学者的主观见解,作文以表达自己以史意为宗旨,对于矫正时下不良的学风有积极的作用。

4、明清之际哲学是中国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5、基本信息

6、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8、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9、系统阐释了六经皆史理论的史学家是章学诚。

10、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11、历史背景明末清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明代中期以后,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贵族、宦官和大地主手里,沉重的地租、赋税和徭役,使广大人民无以为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天启七年(1627),陕西澄城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统治中国270多年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推翻。当年,清兵乘机入关,与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了农民革命运动和抗清斗争,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主要矛盾,并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12、章学诚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自从儒家经典产生之后,历代儒者对于这些经书所作出的解释,把每一部经典都解释为宣扬封建政治、教化伦理的范本,致使整个社会都笼罩在神秘化、凝固化的思想体系之下。

13、《明清之际哲学》主流为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本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成果并把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后来的启蒙思潮奠定了初步的哲学基础,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14、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15、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16、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17、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不包括李贽。

18、明末,长江流域一带的商品经济已有明显的发展,独立的小手工业者、经营手工作坊和其他商业的厂主、商人以及雇佣工人逐渐增多。北方山东、山西等地独立的店铺、钱庄业也日益兴隆。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向近代化发展。明亡的教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为一种新哲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南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北方以傅山、颜元、李塨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开始批判空谈性命的、没落的理学,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用、注重实际为特征的哲学思潮。

19、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20、③在心物、知行关系上,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认识来源于"外物","知"依赖于"行"。王夫之提出"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方以智主张"以知还物",认为正确认识应符合事物本来面目。颜元倡导"践履"、"习行",提出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21、明末清初五大师也称清初五大师,是指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他们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

22、于谦属于豪放派爱国诗人

23、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4、现实主义派流。现实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现实主义诗篇的无名作者。之后,就是创作汉、魏乐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无名作者。而南北朝的陶渊明,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陆游,则可视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领袖人物。此外,如东汉的蔡谈、王粟、陈琳,中唐的元结、柳宗元、元模、张籍、王建、李绅,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北宋的梅尧臣、王安石,南宋的范成大、杨万里,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王冕,明代的高启,于谦,清代的顾炎武、吴伟业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

25、章学诚却独辟蹊径,对这些经典作出新解,诠释出经书对于社会发展和学术演进所具有的实质性意义,并且力求引发出新的哲学原理。

26、代表人物

27、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一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清代的文字狱盛行,研究前朝或当朝一不小心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到了学派发展的全盛期时,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脱节,与明代朱张等理学学以致用的情况大相径庭。

28、④在人性、理欲问题上,否定理学家区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王夫之提出性"日生则日成"的命题,认为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颜元提出"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的命题。这虽然也还是超阶级的观点,但却戳穿了"天命之性"的虚妄,为批判天理人欲对立论建立了理论基础。陈确、王夫之都肯定情欲私利的合理性,认为"有欲斯有理","天理中亦有人欲"。黄宗羲、顾炎武把自己的政治理论建立在承认人的私利基础上,批判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这具有反对封建特权意义。但由于各自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理论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唯心主义内容。

29、方以智由于秘密策划反清活动,而卷入粤案中,被清政府抓获后不屈投水自尽。朱舜水抗清失败后,东渡日本,其学远播东瀛,终客死他乡。

30、在中国明清历史中,李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因此被明朝文坛定位为异端,被全世界批判。他作为思想先驱,最讽刺的是他被世人称作思想犯,有种举世皆敌的味道。

顾炎武是什么学派

31、于谦属于无厘头派诗人,他就是随心所欲,没有什么章法可循

32、哲学思潮特点明清之际哲学,具有两个显著特点:①出现了唯物主义思想的高潮;②出现了初步的民主启蒙思想。一大批思想家在这两方面做出了出色贡献。王夫之在系统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和历代兴亡、治乱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推上高峰。黄宗羲总结了明代近300年的学术思想发展,开创了浙东学派的史学研究;政治上猛烈抨击封建制度,提倡朴素民主学说。顾炎武以实事求是为宗,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为清代学术研究和治学方法开辟了新途径。方以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把唯物主义体系建立在对自然科学研究上。傅山反对奴性,提倡理性,把诸子哲学与儒家经典同等看待,开清代子学研究的先河。陈确批判程颐、朱熹理学关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理与人欲对立论,肯定人性是后天的积习,认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熊伯龙系统整理、综合了儒家无神论思想,把无神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颜元、李塨倡导实学,重视"习行",强调感觉经验和亲身践履,推进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33、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1]

34、中国明末清初时期以经世致用、注重实际为特征的哲学。

35、李贽(1527年~1602年),汉族(一说回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36、五位学者均参加过明朝末年的抗清战争,失败后均致力于学术。其中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隐居不仕,得以终老。

37、明清之际哲学

38、②在道器关系上,明清之际思想家批判了"道本器末"的唯心主义说法。王夫之说:"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方以智反对"舍物以言理"。顾炎武则主张"非器则道无所寓",正确回答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39、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40、发展历史

41、中文名明清之际哲学起源时间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流行地域中国

42、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43、这一流派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真实而形象地、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有着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着在深刻认识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较多地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44、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45、代表人物: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顾炎武是什么学派【45句精选】】相关推荐

播种等待收获的句子_孤独是什么?这里说的不是

收获一片森林的前一句是什么_这世上不存在偶然

如果你种下的是什么收获的是什么仿写_收获仿写

避暑胜地是什么意思_系缆依祠下,开尊向水滨。

花架子是什么意思解释71句精选

心之所向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93句优选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4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