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句子,经典说说就在传媒心情网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集合82句

目录: 微信签名 2023-04-24 08:40 网络整理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

1、他的每一首诗,东坡在晚年的贬谪生活中都唱和了,并要弟弟苏辙给这些诗写一篇序言。他对苏辙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人,实有感焉。”

2、几千年来,从未改变!

3、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残酷人物,发生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历史事件,读书人死于刀下的比比皆是。如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孔融,还有杨修、丁仪等。死于晋时最有名的人物就有嵇康、张华、陆云、陆机、潘岳等。

4、可是遗憾的是,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反过来便是“艺术很丰满,生活很骨感”。隐居的生活方式,虽然大大的降低了对现实生活的物质要求水平,可是不代表不用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温饱与疾病治疗吧?陶渊明了解这一点吗?他当然了解。可是,还是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寻找梦中的桃花源。想必已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5、他的人生悲剧来源于他正直无私的性情。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不肯趋炎附势于权贵,用现在的话说,他太较真了。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正则无朋。做为一代大儒连这点道理都沒看透,不知道他老人家是不是读书读糊涂了。

6、像冲破笼子的鸟儿回到树林,像久困池中的鱼儿游进河流,脱下官袍卸去乌纱的陶渊明感到一身轻松。“舟遥遥以轻扬”,何等畅快;“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潇洒;“悦亲戚之情话”,感受温馨;“乐琴书以消忧”,享受怡然。

7、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8、”少无适俗韵,性本哎山丘。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沉鱼思故渊,开慌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淳朴与高尚,纯净与美丽。“深刻之单纯与单纯之深刻”是陶之诗歌的最主要的美学情调。陶渊明之所以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第一人,正是要感谢他选择了隐居这种生活方式。

9、他笔下的桃花源,是全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他手中的菊花,仍是全中国人笔下的那朵菊花。他家乡的田园,则是全中国人梦中的故土。

10、所以他为了一家人的活路不得已去当个小官,但是却没办法适应官场风气,又很快辞官回家。如此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一次辞去彭泽县令,彻底归隐。

11、陶渊明不是不愿意当官,他只是一个不爱操心,也不想操心的人。累心的事一律不做,也不干拍马屁的事,为此他可以将生活质量的底线调得很低。州里让他做官,当的是市里教育局局长,陶渊明嫌烦,不干,就写了辞职信走了。州里又让他去当主簿,他就连去也没去。回家种豆子,因为豆子管饱。

12、答案是不存在的,因为你选择了一条路的同时,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条路。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

13、陶渊明于二十八岁时,初任江州祭酒,以后又历任桓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最后为彭泽令。在彭泽令上仅八十余天,即赋《归去来兮辞》挂冠归隐田园。

14、陶渊明及其所选择的生活道路,就本人所知,自古及今,都是称誉有加、众口一词,没有看到过某人某篇文字中,有非议的言论。

15、有了他,才有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一系列深入中国人内心世界,并且长盛不衰的诗歌与散文。

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选择隐居其实遵从还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存法则。对文人而言,入世成就社会价值,出世成就艺术价值。幸运的是,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中国社会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官员,多了一个青史留名的文学大师。

17、所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对中国文学史意义重大。

18、三是个性与社会的冲突。当官太难了,“要做老爷,先当孙子”。活得越本色,曲意奉承越艰难。他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自已。况且现实又充满血雨腥风,“田园将芜胡不归”!

19、假如他一直在尘网中挣扎,时常为五斗米折腰,那么我可以断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不会有陶渊明这个人,更不用提这些美好的作品。那么,诗歌的流派也必将会改写。

20、陶渊明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卒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427)。故里在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其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进赠大司马,卒谥桓。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出仕。大概到渊明父辈时,家道衰落,每下愈况。

21、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入世,就要经历世俗的磨砺,才能更好的把我人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体现,违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

22、读书人要保全性命,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种人生的策略。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于是许多人开始学佛、谈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23、作为一个官来说,不负责任,甚至是自私,真正的父母官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为百姓谋福利,他为了自己快活置一县百姓不顾,要是当时中国品德好点的官员都抱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念头跑去隐居,天下怎么办,相交与他我更喜欢李鸿章,以屈曲之道,行为民之事,何等的忍辱负重,为了百姓连自身名誉都不要才是号官嘛!

2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5、那么陶渊明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在仕途做官,又能写出流传千古的田园诗呢?

26、后世所有的诗人、词人、文学家都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2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炊烟的缓缓上升中,这样一种田园生活是后世多少都市人梦寐以求的风景。

28、那么作为一个后世的旁观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29、他是苏东坡最为崇拜的人,提到他,东坡永远是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30、他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被后人反复研究反复琢磨反复临摹。他隐逸的生活方式,更是为后世的文人骚客争相效仿。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

31、只有心境淡远的人才能甘于清淡的生活。陶渊明只希望有一片方圆十来亩的田地可以耕作,再在旁边建造八九间草屋。房子不必多,但一定要雅,在绿树掩映之中。屋后种上榆树柳树,屋前栽上桃树李树,春天,桃花粉红,李花雪白,榆钱飒飒,柳条依依;秋天,桃子李子纷纷成熟,可缓一时之饥。

32、古往今来,中国的好官、清官层出不穷,正是这些人为我们的民族、国家和老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清官有时候难免会被排挤,但是一个文人又怎么会因为受了一点委屈,而选择逃避责任呢!如果这些好官都象他一样辞官不做,选择独善其身,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变成什么样子!古人云:“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我们读书的目的从大的说是为了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往小了说让父母、妻儿过上好日子。象陶渊明这样的一代大儒、怀不世之才,上不能报效祖国,下不能回报父母以及让妻儿过上好曰子,那么你读圣贤书何用?!

33、世上流传最广的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对官场。对亲朋就怎么样都可以折了,为了一碗饭都是要折的。由于不工作,又不打算产粮食,他上顿不接下顿是经常的,因此经常要去要饭,雅称“乞食”。

34、他曾经也想,在官场,大展宏图,为百姓解忧,为朝清效命。他看到了官场的腐败,统治阶级的昏晕无能。他放弃了,这个与自己矛盾的舞台。去找寻自己的梦想,他隐居田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对生活的积极向上。很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5、《五柳先生传》上,“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也是写实。陶渊明这人,每回都喝醉,喝醉了就跟翻脸不认人似的,就算颜延之这一类的酒友也不例外。他喝醉了,就对人说:“我喝醉了,要睡觉了,你可以走了。”他就是这样逐客的,“曾不吝情去留”,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36、同时,他又受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及隐逸之风的影响,自称“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37、对其弃官而去,归去来兮,躬耕南亩,诗酒自娱的生活,有不同看法者,大约是当今的一些青年朋友。且尚未见专文专著予以论述,只能是言人人殊,见解不同而已。

38、与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者的阿谀谄媚、巴结奉承和投机钻营相比,陶渊明守住心灵乐土,不愿做贪官昏官的选择确实难能可贵。对于当今热衷功名利禄、削尖脑袋往上钻的人,着实是一种很好的启迪。

39、二是与当时的政治局面有关。渊明也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和济时救世的夙愿。

40、但他隐居以后,穷困潦倒,七十五岁高龄饿得拿碗去乞食,这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人生悲剧。

41、陶渊明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渴望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热情。然而,官场的黑暗、朝臣的奸污和政治的昏庸,让陶渊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毅然选择辞官归隐田居。

42、让我至今困惑的一个问题是:那一双白晰的握惯了笔管的手,是怎样握紧了那粗壮又粗糙的锄柄去南野开荒的?一个文人改行去做农夫,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呀!世俗的议论,贪官们的讥讽,是少不了的,唾沫星子能把人淹死,但陶渊明毫不在意。

43、从此,没有了每月可得的五斗米,必须过一种共耕自食的生活。一家老小的生计就落在陶渊明的肩上,他像扛起锄头那样把生活的责任扛起。农忙时,南山下种豆,清晨荷把锄头在肩上,那草似乎是成心和诗人斗气似的,长得比豆苗欢实,诗人不得不每天清早就上地除草,月上东山才荷锄而归,但他并不觉得累,一天的辛劳早被对丰收的憧憬冲淡。农闲时,他东篱下采来菊花,泡入酒中,那一份闲散那一份清雅,真是令人神往;有时也走得远点,“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那种浪漫成为后世企羡的流风余韵。

44、渊明少年时代,“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孕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其十六)的远大抱负。

45、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陶渊明在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现实生活的打击。

46、究竟是为了精神上的愉悦而忍受肉体上的痛苦,还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而放弃精神上的追求?你们怎么看?

47、他的作品、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医治这些疾病的良药。

48、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一旦在官场心神劳碌之时,职场疲于奔命之际,无不向往着他笔下的归隐生活。宁静,闲适,平淡质朴,自由自在。

49、以上论述了两种观点,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陶渊明的归隐是绝对正确的;而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则是对家庭不负责任。

50、陶渊明选择隐居生活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陶渊明年少有志,抱负很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去,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的像尧舜禹盛世一样。另外,在早年时期,他又对老庄哲学兴趣很大,喜欢大自然,寄情山水。在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思想支配下,陶渊明积极奋进,先后两次出仕做官,但当时门阀世族当道,黑暗污浊的现实不可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实现,于是理想和现实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他的一生,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的以后的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51、前后十三年,数次仕隐,长则几年,短则数月。其忽仕忽隐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52、从文中可见,他的家一贫如洗。种的粮食还不够吃,好几个孩子等着他养活,但是他却没有什么办法。

53、看够了官场的斗争,无法适应官场的阿谀奉承,最终选择归隐,过着自由自在的农耕生活。

54、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生活,以现代成功学的理论来分析他的行为,一定会认为陶渊明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55、在我看来,出现不同看法,是对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及对其人其事不甚了解的缘故。

56、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隐士,但像陶渊明这样长期躬耕,坚持己志而终老者,绝无仅有。

57、现代人会认为,他为了满足个人的喜好,而背弃了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他应该为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而勇于去调适心态克服困难,跟同事和谐共处,多挣些银两养活家人。而不该以自我为中心,三番五次辞官不干,最后落得家徒四壁。

58、那个时期,不仅有汉民族的内斗,战争频仍。更可怕的是由于汉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引起的外部入侵。北方异族政权频繁更迭,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残酷现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到处是野蛮的屠杀。

59、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一首《归园田居》的开场白,他把自己去官府做官当成是一个错误。而他认为对的事,就是回归山野,与自然相伴,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农夫。

60、你好,对于陶渊明隐居,我有如下个人看法: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

61、苏东坡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为人也颇为相似。东坡先生评价他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62、陶渊明后期追求隐居生活的人生态度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讲:面对官场黑暗社会腐败,尽管陶渊明没有力量去改变它,但也没有被它改变,在这浑浊的尘世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朴质纯洁,此高洁傲岸的品质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之,陶渊明隐居田园生活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63、他归隐田园,开荒种地,饮酒作诗,使他赢得了喘息的空间,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

64、陶渊明选择了不入“伙”,不扎堆,他没有和任何一群知识分子朋友长期待在一起。他在自保的过程中,大多采取自我安慰的方法。他不谈玄,不入佛,不佯狂,不颓废,不食散,不闹怪,尤其是不入“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65、他作品中的诸多意象都演变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被中国人深深认同。

66、他在逃离中完成了自己,有尊严地活着,成了魏晋之际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67、要么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回归田园写诗作赋,最终开创田园诗派,但同时必须忍受穷困潦倒的生活;要么做一个现实主义者,继续仕途为官当个小吏,挣些微薄的俸禄供养子女,但得忍受官场的黑暗,还必须放弃田园梦想,碌碌无为度此一生。

68、首先,我们必须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因为自他开始,中国才有了田园诗这个流派,才有了田园诗人这一称呼。

69、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如下。

70、他在独往独来的状态中活了下来,还留下了一百多篇字字珠玑的优秀诗文。

71、陶渊明隐居之后,开创了“田园文学”,他的田园诗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文人,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这是我们后人之福。

72、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

73、然而,陶渊明在文学上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辞官归隐,回归田园之后,在天然意境中自我心境的流露。

74、古代科举制度属于一朝得志,天下皆知,读书之人自古受儒家思想影响,自命清高大有出淤泥而不染之志。胸怀大志之人往往最初的梦想就是能有一番大作为能后世流芳,但是现实往往背道而驰官场的黑暗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很多有志之人望而却步心灰意冷,在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时候有很多人选择了归隐,有人说这样的人是在逃避现实,与其说逃避不如说是无心恋战,十年寒窗苦读心也备感疲惫,能有一世外桃源归隐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抚去一身红尘俗世,留下一身傲骨,犹如寒梅一般孤芳自赏,犹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乐得自在,

75、一己只见,见笑见笑

76、一是家贫,出仕为生活所迫。

77、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黑暗。就某些方面和局部而言,更有甚于“春秋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

78、陶渊明的一生两次出仕以后大半时间归隐山林,过着隐居生活,并创作了大量表现隐逸思想的诗歌。

79、不要批评陶渊明的隐居是消极避世,难道我们要求他揭竿而起么?在那样一个“举世皆浊”的世风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须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试想,如果陶渊明不辞彭泽县令,会怎样?晋朝只是多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中国却少了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中国诗坛上将少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再说,如果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高薪养廉”的时代,他会依然归隐吗?宝贝放错了位置便是垃圾,陶渊明是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陶渊明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经历岁月的风尘,愈加高大厚重。

80、甚至定义他的回归田园,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行为,或者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

81、这些思想基础,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对他的人格、个性以及生活方式和诗文风格的形成,均有很大关系。

82、陶渊明的主题思想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向往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不与世俗为伍.这种思想在晋末的战乱年代当然有利有弊,首先陶渊明的“真”与当时混乱不堪,朝政腐败的晋王朝无疑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他厌恶官场的黑暗和阴谋,积极探索真正的人生价值不说当时,就是现在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对世外桃源近乎完美的描绘则体现了陶渊明对当时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穷苦人民的同情,反对惨无人道的战争,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而在《归去来兮词》中更是把那些所谓“积极入仕”的读书人羞得颜面全无,当时背景下,入仕大多为了一己私利,盘剥百姓.而陶渊明自食其力,不与当时腐败的官场为伍,自食其力,更好的解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的思想在当时更多的表现在隐居和无为的道家思想之上,这可能会使得一些有能力,有报国之心的人才缺乏动力,使得朝中能人义者更少,闲人乱臣增多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集合82句】相关推荐

对李清照说的话【126句精选】

对老师说的感谢话简短幼儿园82句

母亲八十大寿对联集锦-集锦29句

妈妈对宝贝的寄语【好句摘抄66句】

写教师的对联【精选94句】

春娇对志明说的话【51句精选】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2022025287号-4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